軍事思想概述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的高層次的系統的理性認識。它揭示戰爭的本質🕯、基本規律並指導戰爭,闡明軍隊與國防建設基本理論與原則,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先進的軍事思想是戰爭的重要製勝因素。 本章主要介紹古今中外有關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了解我國古代、近代及當代軍事思想的輝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現代主要軍事思想。 第一節 軍事思想概述 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這段時期,各階級🧑🏼🦰、集團及軍事家🪝💅、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內容極為豐富🫲🏽,與西方古代軍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強,代表了世界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高峰👰♂️🧕🏻。中國古代兵書是記錄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據統計🧑🏿🔧,我國目前尚存的古代兵書多達2300余部,18567卷🪜。這些兵書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有關“治軍”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體。 下面分別從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內容兩個方面學習♢。 1、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起源於夏💐、商、西周時期,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秦至元代👩🏻🦲💾,徘徊於明、清時期🌧。 夏、商、西周經歷了奴隸社會從確立👷♂️、發展、鼎盛到衰亡的整個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形成了國家,建立了軍隊,出現了真正的戰爭及與其相適應的軍事思想。夏商之間的鳴條之戰和商周之間的牧野之戰,已經開始應用軍事謀略。但此階段的軍事思想不完善,認識不深刻🏦,軍事論著很少且已失傳🙅🏼♀️。例如🈂️,《易經》中有反映商周之際謀略思想的內容,《尚書》、《詩經》中記載了一些軍事理論片斷。西周時期出現了專門的軍事文獻《軍誌》、《軍政》,這兩部著作已經失傳🪙,但後世兵書中可以找到片斷的引文☎️,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產生的一個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從奴隸製向封建製的過渡時期📽,是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相繼建立並日趨統一的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燦爛輝煌的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處在這樣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頻繁的戰爭實踐和軍事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漢初張良、韓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軍事理論和實踐得到不斷發展。軍隊的組織製度初步完善,戰略戰術原理走向系統👧🏿👨🦲,作戰兵器也不斷改良,許多軍事家及兵書著作不斷湧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軍事家孫子及其所著的《孫子兵法》,標誌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子簡介: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與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詳。因齊內亂投奔吳國✈️,經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晉見吳王闔閭,獻兵書,被吳王闔閭委以將軍,經國治軍,顯名諸侯🏄🏽,助吳“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軍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的《孫子兵法》13篇中。 《孫子兵法》全書13篇👨🏼💼,約5900余字🧓🏼,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側重戰略問題,包括: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 第二部分主要探討戰術問題,包括🧏🏿🏋️♂️: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 第三部分論述了戰爭中的兩個特殊問題🚵🏼♂️:火攻、用間☺️。 《孫子兵法》列《武經七書》之首💠,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居於鼻祖地位的地位的優秀軍事理論遺產。唐朝時期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古今中外眾多軍事家、政治家、學者推崇備至,有日🫡、法、英、俄✋🏽、德等多種外文譯本,被譽為“兵經”、“世界第一兵書”,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孫子也因此被推崇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美國國防大學等西方國家軍事院校將《孫子兵法》列為戰略學必修課程。可以說,《孫子兵法》對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又重大的影響,後世軍事思想無處不存在孫子軍事思想的烙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雖然歷經秦、漢、晉、隋🎃、唐👩🦼➡️、宋✊🏻、元等王朝的頻繁更迭,但先秦軍事思想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由於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進步💁♀️,使這一階段的中國軍事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豐富🕦。秦漢時期,統一的歷史時代和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決定了其戰爭觀必然定位於大一統的思想🏆🧗🏿♂️,反映在軍隊建設方面強調集中統一,國防建設上強調長治久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局面,使得軍事思想出現了以追求實用為目的的特點,北方的統一和南北對峙是這個時期軍事思想探討的重點,代表人物曹操、諸葛亮的“弘思遠益”的戰略思想、兩弱抗一強的三角爭鬥思想和南水北騎的作戰思想獨具特色🌪。唐代兵書《李衛公問對》🧞💍,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作戰原則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太白陰經》分析了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軍事謀略的應用對戰爭勝負的重要影響🔋。宋遼金元時期🥷🥵,南北對抗更加激烈🦘,城寨防守和江河防禦的地位日益突出👨🏽🎨。北宋初期😔🏕,隨著火藥☝🏼、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軍事,出現了冷熱兵器並存的局面🪁,軍事技術對軍事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進一步推動作用🪝↗️。宋神宗年間👨🏻🎤,又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等兵書匯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經典教程。 明至前清時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徘徊時期。明代至清前期,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不僅有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同時,西方列強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徘徊時期🎎,明代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特別是到了清朝👨🏿💻,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保守思想,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始於雍正,盛於乾隆)🤽♂️,軍事上更加保守落後👵🏼,軍事思想已經趨於陳舊與保守。 2、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這裏主要介紹孫子的軍事思想。孫子的軍事思想產生於中國由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時期,他繼承了前人的兵學思想🍝,對當時的軍事實踐進行了理論總結,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奠基石,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孫子的軍事思想可以主要概括在以下六個方面✧: ■“安國全軍”的慎戰觀 孫子十分重視戰爭問題的研究💳,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直觀地認識到:“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因而主張對待戰爭必須“慎之”、“警之”👈🏿,提倡“安國全軍之道”🧑🏽⚕️,“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慎”是不要輕易發動戰爭,孫子告戒“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因為“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但“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警”則是要加強戰備🙎🏿🤵♀️,增強實力🆎,要求“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流亡倫敦時,在讀到《孫子兵法·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時,感慨萬千🤸🏽🤴🏻,長嘆“如果早讀《孫子兵法》20年,也不至於飽嘗亡國的慘痛了”。 ■ 因形任勢的製勝論 為了探求預知勝負的途徑👨👨👧👧,孫子正確地闡述了戰爭勝利所必須具備的主客觀因素及相互的辨證關系。他將客觀因素概括為“五事”(道、天🥋、地、將、法),也包括爭取民心,鼓舞士氣(上下同欲💸、並氣積力)。孫子高度重視政治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觸及了政治與軍事的主從關系,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孫子論述了經濟因素對軍事實力的影響,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從土地📶、物產、兵源推算出軍事力量的強弱。孫子還充分肯定了主觀能力的發揮對戰爭的作用🧾,指出:“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即通過主觀努力,把靜止的“形”變為運動的“勢”✴️,能動地創造和運用有利的態勢。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 孫子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出了不以交戰的方式達成政治目的的“全勝”戰略🚣🏽🤸🏻,不戰而勝為“全”,戰而勝之為“破”🛴😵💫,“全”為上👨👩👦👦,“破”次之。為達到全勝目的,在戰略謀劃上要勝敵一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在力量對比上要處於優勢,“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在戰爭準備上要周到細致,“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在實行方式上則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總之,要達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 兵貴神速、因敵製勝的作戰指導思想 在作戰指導上,孫子主張積極進攻。在實施戰略進攻時🛢,要秘密決策,“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隱蔽準備,“形人而我無形”;出其不意,“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避實擊虛🧑🏼💼,“兵之形👩🦰,避實擊虛”🗞🧜🏿♀️,“攻其無備”🧑🏼🦲;速戰速決🛒,“兵之情主速;久則鈍兵挫銳;故兵貴速,不貴久”🏋🏻。 ■ 作戰謀劃 孫子強調作戰謀劃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要看到地有“六形”(通、掛、支🫑、隘、險、遠),法有“九變”(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諜有“五間”(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要知曉“五事”(道、天👈🏽、地🎚、將、法);要考察“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諸多因素。作戰指揮👶🏻,孫子強調要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要明利害、識眾寡⛑️、辨分合、察虛實🧑🏽🏫、善專分🎎。戰術運用要示形惑敵🏄♂️,“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奇正多變,“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兵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 令文齊武的治軍思想 孫子的治軍思想是“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就是要厚賞、愛卒🤽🏿♀️,“武”是重罰、嚴刑,二者相輔相成🧑🍳。士卒平時要嚴格訓練,嚴明紀律,戰時才能步調一致🤦🏿♀️,服從命令☝🏼。孫子還十分重視將帥的選拔和任用🩶,提出了將帥選擇標準:智、信🫰、仁💩、勇、嚴,理🐻❄️🚶🏻、備🍯、果📖、戒、約🍿。 智——足智多謀;信——賞罰有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明法申令。 理——調度有方🧜🏿♀️,指揮若定💀;備——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果——果敢🤳🏿,果斷;戒——戒驕戒躁;約——軍令簡明易懂🙅🏽♂️,不搞繁文縟節。 孫子軍事思想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基礎上的🧑🏻🔧🕵🏼♂️,他強調“知己知彼”,以廟算“七孰”進行分析對比,講求“戰道”,探索戰爭規律,從弱強亂治的矛盾中看到其轉化,等等🦣,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學思考🧻。孫子通過戰爭事物對應概念的認識,如敵我🤸🏻♂️🦺、攻守♟、全破等💣,揭示出它們之間的生克關系及其相互消長,如奇正互變,從而衍生出對各種作戰方式的描述,推動了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的發展。 二、中國近代軍事思想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八十年間👩🏿🦱,是中國軍事史上急劇變化時期𓀋🦒。在西方列強的屢次侵略🫴🏿,飽受屈辱和蹂躪過程中,中國軍事思想自覺與不自覺地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1、在抵抗外來侵略中開始變革 1840年之前🔨,清王朝崇尚“騎射是滿州之根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兵器落後🙌🏽,軍備松弛🐦⬛,軍事思想停滯不前🦓。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暴露出清朝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嚴重弱點,受到西方軍事思想的嚴重挑戰👨🏿🚒🎵,中國軍事思想與西方軍事思想發生了此消彼長和互相融合的歷史性演變,導致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林則徐、魏源等人從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看到中國在軍事技術方面的落後,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以守為戰”,要求軍隊“器良、技熟、膽壯、心齊”,發出了變革中國軍事思想的信號⤵️,也標誌著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方向。 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危及清王朝的統治🧑🎤,促使清政府以湘軍、淮軍等戰鬥力較強的地主武裝取代清軍主力八旗兵和綠營兵,標誌著清政府放棄了“騎射是滿州之根本”的保守落後的軍事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變革悄然興起。 2🐒、以“自強”為目標學習西方長技 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洋務派”提出並推動了一場學習“西方”長技為主要內容的“自強”運動❔🚍,其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本著“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製器為先”的方針,大力興辦近代軍事工業🤖,為軍事思想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在“練兵與製器互為表裏”的方針指導下🏃🏻➡️,整頓軍隊,使清軍軍製有了初步變化。在海防屢遭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慘痛教訓中👨🏼🎤,籌建新式海軍🚉。這既反映了受西方軍事思想的影響👨🦽,也表明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在飽受屈辱和蹂躪的被動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有了明顯變化💆🏽♀️。 3💇🏼、在實行“新政”的同時普練新軍 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從日本“專用西法取勝”中得出“仿用西法創練新兵為今日當務之急”的結論,決定改革軍製🧉🤛🏻,設立練兵處🧘🏻,編練新軍。新軍中設置步、炮🤾🏼、馬、工程各隊,一律裝備新式火器🦷,改用德國操典練兵,標誌著清軍從軍事思想到軍隊編製都有了重大轉變🚶♂️📌。同時,廣設講武堂🤹🏼,翻譯外國軍事書籍,編寫軍事教材🚐,傳播近代軍事知識。新軍創始人袁世凱編寫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等軍事著作,對傳播西方軍事思想具有較大影響,在促進中西方軍事思想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在清末編練新軍的同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決心摒棄改良主義🛬👨🏻🎤,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依靠新軍,推翻了清王朝◼️🏸,但是隨後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袁世凱篡奪,孫中山認識到建立一支革命軍隊的必要性🎑。孫中山關於建立中國國民革命軍的思想把中國近代軍事思想推向高峰👩🏼🦱。 第二部分 外國軍事思想 外國軍事思想一般是指西方近代和現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近代”指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也就是從拿破侖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代則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一、近代西方軍事思想 近代西方軍事思想作為一種理論體系,主要是通過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戰爭實踐逐漸形成的。學習西方近代軍事思想,首先要了解一下拿破侖🏃🏻♀️。 ● 拿破侖(1769—1821) 從1784年15歲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以拿破侖為皇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其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敗而跌落🧎🏻♀️➡️。他曾率法軍先後7次反擊以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組織指揮過一系列戰鬥,僅大的戰役就達60次左右,建立了近代戰爭史上最輝煌的戰績。 拿破侖的主要軍事成就和貢獻: ■ 拿破侖改造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建立起來的軍隊📗,廢除雇傭兵製,代之以征兵製和誌願兵製,建立了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軍隊。恩格斯指出:“拿破侖的不朽的功績就在於:他發現了在戰爭和戰略上唯一正確使用廣大的武裝群眾的方法。” ■ 拿破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選拔將帥,平時註重教育訓練👨❤️💋👨,積極改善裝備🚔,特別註重發展炮兵、騎兵👩🏻🔧。在世界軍事史上👩🔧,從拿破侖開始才將炮兵正式定為一個兵種🌓,並得到非常成功的運用,形成了步🎧、騎、炮協同作戰的成熟戰法🥮,對世界炮兵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 ■ 拿破侖在戰爭指導上🌏,善於集中兵力,遠距離機動迂回➙,乘敵不意,出奇製勝;采取以縱隊和各兵種密切協同的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深戰鬥隊形,加強軍隊的突擊力🙇🏽;以積極進攻作為主要的作戰類型🦴,審時度勢👇,靈活用兵;對作戰指揮有過許多創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組建參謀部等。 拿破侖戰爭藝術極大地推動了西方整個19世紀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把資產階級作戰思想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成為西方近代軍事思想的奠基人。但是🙅,拿破侖戰爭藝術真正上升為理論層次是其死後西方軍事理論家的貢獻🎟。 19世紀,西方軍事理論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藝術🔌。其中,瑞士人約米尼和德國人克勞塞維茨這兩位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學家都是拿破侖戰爭藝術的傑出研究者和解釋者。正是他們的研究,才使拿破侖戰爭思想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得以廣泛傳播,影響不斷擴大。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最具影響的兩部西方軍事著作。 ● 約米尼(1779—1869) 約米尼🦙,瑞士軍事理論家👎🏽,長期擔任高級軍事顧問,步兵上將軍銜🧠,主要著作♑️:《戰爭藝術概論》☂️。約米尼認為,軍事問題不僅應研究軍事行動🧑🏻🦯,還應研究戰爭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問題,並具體闡明了作戰方式方法的各種變化和運用原則。 ● 克勞塞維茨(1780—1831) 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德國)軍事理論家🦹🏼,曾任柏林軍官意昂校長,將軍,致力於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研究,其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戰爭論》一書中👨🏻🦯➡️。《戰爭論》探索戰爭奧秘的深度是克勞塞維茨死後一百多年來🎯,任何一個軍事理論家從未達到過的🧑🚀,並受到了各國的重視。曾經擔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蒂芬伯爵在《戰爭論》第五版導言中寫道“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是有史以來有關戰爭的論述中最高超的見解”,“通過它造就了整整一代傑出的軍人”。克勞塞維茨的一句至理名言:“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戰爭論》👏、《戰爭藝術概論》兩部軍事理論名著,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所推崇,集中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已形成為理論體系的標誌💫。《戰爭論》和《戰爭藝術概論》是高等軍事院校和高級軍官必讀書籍👰🏿♀️☃️。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百年間,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軍隊組織的變革🏌️♀️,出現了新的戰爭樣式和作戰方法。例如,坦克、飛機以及現代化戰艦等相繼應用到了軍事行動中,西方的軍事理論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有: ● 閃擊戰理論 德國人毛奇、施利芬以及後來的澤克特、魯登道夫等提出了 “閃擊戰理論”🧞♀️。認為: 戰爭是閃擊的、短期而激烈的,戰略的最高成就就是在一次合圍總決戰中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 進攻是防禦的最好方法,必須千方百計的進攻; 進攻不能是單純的正面進攻,要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 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采用“閃擊戰”進攻方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以強大的坦克集群突擊方式對“盟國”軍隊實施“閃擊戰”🤹♂️,在戰爭的初始階段收到了預期的戰果🦼。 ● 製海權理論 美國人馬漢(1840—1914)🧑🏻🏭,是海權論的鼻祖🏕,他認為,“製海權”🧑🏻🦼🥎,特別是在與國家利益和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製海權”👠,是民族強盛和繁榮的純物質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通過建立和運用強大的海軍力量,奪取“製海權”,控製海洋☹️,進而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他的主要著作有🔞:《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系》、《海軍戰略》,系統建立了適應時代的海軍理論。馬漢他的突出貢獻尤其在於對海權這一概念的創建和澄清🧝♂️,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體現了巨大的理論價值,對當時的世界和後世歷史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製空權理論 杜黑(1869-1930),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曾參與組建意大利陸軍第一個航空營🧻,任營長👨⚕️,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其所著的《製空權》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空中戰爭理論。杜黑在世時,世界各國空軍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他的理論許多是帶有預測性的。這本奠定製空權理論基礎的著作👷🏽♂️,引起各國對空軍建設的關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空軍已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在戰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0世紀末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再次驗證了杜黑的製空權理論。 以上介紹了西方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與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西方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無產階級軍事學說。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針🛍,吸取古代軍事思想和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中的精華,正確地揭示了戰爭和軍事活動的客觀規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思想♡。 二💆♂️、西方現代軍事思想 西方現代軍事思想,主要是指美國的現代軍事思想。二戰結束後☝🏽,美蘇成為世界兩大霸主,分別結成北約和華約兩大政治軍事同盟,世界形成“冷戰”格局。但自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霸主🤵,其軍事思想從“冷戰”對峙到現在處處充當“世界警察”的演變🧚,值得我們關註。下面分別從戰爭觀、戰略思想和作戰思想等三個方面簡要介紹當代美國的軍事思想🌯,其中部分內容也代表了當今世界軍事的發展潮流🧘🏼。 1、戰爭觀的新變化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有較大影響的論點有以下三種: 一是“文明沖突論”🔑。這是目前西方廣泛認同的一個觀點,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亨廷頓教授。主要觀點是:冷戰後,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因素或經濟因素,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差異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亨廷頓認為,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有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七八種。其中☠️,基督教文明代表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有可能聯合起來,對西方的利益、價值和勢力構成挑戰🧑🏿🏫。要使西方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用西方價值觀體系支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二是“民主核心論”。主要觀點是:冷戰後,世界上奉行西方民主製度🧄、自由貿易和西方價值觀的國家組成了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民主陣營;民主國家遵守並捍衛“一整套表達理想並維持自身利益的準則”;民主國家之間共同利益大於分歧,不會發生戰爭🏃🏻♂️,也不會構成對美國利益的威脅⛅️;民主國家要把它們的準則向全球推廣,建立美國式的民主🐹🔚,擴大民主國家陣營,在此方面美國要與夥伴“分擔責任並作出犧牲”。 三是“新國家利益觀”。美國國防部在1995年度國防報告中,把美國國家利益劃分為“生死攸關的利益、重要利益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利益”三個層次🐟,以適應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需要。美國國家利益至高無上🧟♀️,誰觸犯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就可以先發製人🦑,對其進行打擊。 2🦹🏼♀️、戰略思想 “冷戰”時期,美國歷屆政府奉行的戰略思想依據時局變化不斷調整。如杜魯門時代的“遏製”戰略,艾森豪維爾政府的“大規模報復”戰略,肯尼迪政府奉行“靈活反應”戰略,尼克松政府執行“現實威懾”戰略🦩,裏根時代實行“新靈活反應”戰略。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的戰略思想發生重大轉變🧘🏼♂️。老布什政府奉行“地區防務”戰略,克林頓政府在兩屆任職期間實行“靈活與有選擇的參與”☂️🍾、“營造、反應和準備”策略。美國現任小布什政府自2000年上臺之後,重新調整了美國軍事戰略思想🥑🤦🏽♀️,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新評估世界安全環境,明確其主要對手。特別是9.11事件之後,美國公開宣布實行“先發製人”戰略 ——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強化亞太地區軍事聯盟機製,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安全體系 ——以“新軍事革命”為牽引,進行軍隊改革🧑✈️。現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是這項改革的極力倡導者。 ——發展導彈防禦系統(TMD和NMD),加強威懾作用,謀求全面軍事優勢💭🦸🏿♀️。 3、作戰思想 美軍致力於信息戰理論研究,特別推崇信息戰優勢🐗⌚️。美軍現階段的所有作戰理論都是建立在美軍掌握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的,因此,信息作戰理論對美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軍作戰理論的更新💁🏼,不僅立足於現實軍事鬥爭的需要,更著眼於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考慮到信息優勢和技術創新對未來軍事行動的影響🎶,美軍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獲取全面優勢”的全新的作戰概念。如🙋🏻:控製機動🤜🏽、精確作戰、全方位防護、集中後勤等等🗼。從一定程度上講🔛,代表了未來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