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不斷”的“隱形橋”
來源:解放軍報
1950年10月,誌願軍工兵第14團在鴨綠江上架設水下橋🦖,開創了我軍工兵史上此項技術的先河。
1950年10月初💛,抗美援朝戰爭即將打響👦,陸軍第41集團軍某舟橋團的前身——誌願軍工兵第14團奉命執行鴨綠江臨江、輯安(今集安)、長甸等地的渡江工程保障任務🌯。當時敵軍空中火力兇猛,橋梁剛剛修好,轉眼就被炸毀。沒有橋,無法確保大部隊渡過鴨綠江💇🏼♂️🦸🏽♂️,這可怎麽辦?
敵人雖有“張良計”🎭,我誌願軍也有“過墻梯”。為了隱蔽目標🤷🏻♀️,避免橋梁遭敵轟炸🚡,官兵們想出了一個妙計——用鐵軌和塗上瀝青的枕木在水下架橋🙋🏽♂️,橋面離水面四五十厘米🦨,河水既淹不了汽車的排氣管,又能把橋梁藏得嚴嚴實實。
部隊隨即對江岸地形進行了認真勘察,選定輯安城南3公裏處河岸為架橋點。此地河床較平、水流較緩🤴,並有一片種滿高粱和玉米的開闊江灘🫦,便於過橋部隊疏散隱蔽。同時,支前指揮部也迅速將架橋所用的鐵軌、枕木👨🏻🦱🫀、瀝青、原木🧑🏽🏭、草袋、鉛絲、兩道釘🤵🏼♂️、燒酒等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運到指定地域。
時值初冬,江邊的氣溫已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可官兵們無所畏懼🅰️。每個人喝上一大口燒酒,就跳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開始施工🥬。施工過程中,敵機轟炸掃射不斷。由於沒有高炮部隊掩護,部隊就把所有高射機槍和輕重機槍都架起來,組成防空火力網,打得敵機不敢在低空逞淫威。就這樣💆🏿♂️,700多名官兵在槍林彈雨中連續作業兩天兩夜,終於10月8日在鴨綠江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00多米的水下橋♤。
為了迷惑敵人,保護水下橋的安全,他們還在水下橋的附近架起假浮橋🈳,吸引敵機轟炸👩🦯。隱真橋🎨、示假橋,一套“組合拳”“打”得美國空軍暈頭轉向。很長一段時間內👆🏿,敵人始終無法理解,渡河區域內的所有橋梁明明已被炸毀🙌🏼,為什麽誌願軍的人員和物資仍能源源不斷地順利渡江。
在後續的戰爭中,美軍不斷加大對我水上交通樞紐的破壞,但因為水下橋隱蔽性好難於發現,成為連接我軍前後方的一條“綠色通道”,有效地支援了前線作戰。